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口景觀設計實施方案
Th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line 19 of Expo Avenue subway station in Shanghai World Expo Culture Park
設計公司: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
項目所在: 上海上海浦東新區(qū)
項目類型:交通建筑 綠色建筑 公園與花園 城鄉(xiāng)公共空間
項目風格:現(xiàn)代 現(xiàn)代自然
開發(fā)商: 上海地產(chǎn)(集團)有限公司 世園公司;上海申通地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
項目詳情發(fā)布時間:2023-04-16
項目名稱: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口景觀設計實施方案
設計時間:2021-08 - 2022-11
項目規(guī)模:11150m2
委托單位:上海地產(chǎn)(集團)有限公司;上海申通地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
業(yè)主設計管理:彭貴平、李定、張峰、丁怡瑾
景觀設計: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
方案設計:郭勁松、王姍姍、馬寶群、呂思琪、陳文曦、梁建國、程 亮、穆海婷、邢敏、蔣浚檁、田二亮
圖片攝影:王姍姍
文案編輯:王姍姍
導讀:
本項目是位于上海市中心、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的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口及其公共空間設計。因場地在公園內部,運用景觀設計手法,將地鐵出入口融入周圍景觀中,體現(xiàn)交通與空間景觀協(xié)同設計的理念,打造特色化地鐵口園林景觀。生態(tài)覆土和景觀化建筑與公園山水相融,創(chuàng)新性的“融建”設計引導了“公園軌交”未來城市綠色發(fā)展的新里程。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口及公共空間總體效果圖
本項目是特殊的位于上海市中心、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的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3座地鐵出入口及其公共空間園林景觀廣場的實施方案設計,車站區(qū)域場地的全階段設計服務,涵蓋概念方案、初設、施工圖及施工配合等。主要涉及與水體、山體、城市道路相銜接的水岸、山坡、廣場、綠地區(qū)域的”一體化“設計,為游客提供交通便捷舒適生態(tài)的公共集散空間。總占地面積1.115公頃;其中3座地鐵口公共空間占地面積分別為:1號口0.37公頃,2號口0.613公頃,3號口0.132公頃。
世博大道站3座地鐵口公共空間所處公園內部區(qū)位及用地范圍、整體效果鳥瞰圖
1.既定與局限因素眾多:地下站體、出地面開口位置大小及公園(一期已落成開園)均施工并部分建成既定基礎上,進行匹配周邊環(huán)境的地上“蓋體”及場地空間設計。
2.體塊關系與使用要求復雜:地下銜接、人流與景觀協(xié)調關系較復雜。
世博文化公園建成現(xiàn)狀及正在施工中的1\2\3號地鐵口公共空間所處區(qū)位圖
本實施方案于2022年11月經(jīng)業(yè)主認可并進入深化施工階段,3號口于2023年底建成;1、2號口預計2030年全部建成并通車使用。
1.核心理念:
地鐵是城市低碳“驅力”,變身為“綠色生態(tài)景觀”的地鐵口空間,更優(yōu)化了人群與公共空間的“交匯地”,不再是割裂人群與綠地“灰地”,而是成為城市生態(tài)“一份子”,共融打造高品質“會客廳”。
2.創(chuàng)新點:
本案大膽探索,合理利用既有條件,將地鐵口與綠地相融,創(chuàng)新性的將其功能體塊與與城市生態(tài)綠地“融建”為一個有機整體,極大的依附于場地,實現(xiàn)“無邊界生長”于大地中的生態(tài)效果;打破傳統(tǒng)地鐵口“灰空間”、“灰盒子”、“不生態(tài)”、“對環(huán)境不友好”的印象,創(chuàng)新先導性的引領未來打造城市綠色交通空間,實現(xiàn)健康、便捷、集約的城市發(fā)展。
創(chuàng)新理念及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總體定位
3.生態(tài)價值:
快速城市化-常遇基建與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矛盾、割裂與無序,似乎無法避免的使城市土地硬化引發(fā)城市洪澇、高溫等。該案以生態(tài)園林與傳統(tǒng)硬化基建相融合的視角,探索城市建設與生態(tài)的關系、適應本土國情發(fā)展特色的生態(tài)化地鐵口公共空間設計。
4.市場價值:
位于國際大都市·上海-市中心世博文化公園內,在地鐵使用與公園、周邊社區(qū)、街景環(huán)境利用、吸引游客及區(qū)位品質提升等方面,產(chǎn)生多元化、多功能產(chǎn)業(yè)疊加的經(jīng)濟價值和市場價值。
5.社會價值:
雖因地鐵建設周期較長(2030年后竣工),但本案成果目前已深受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關注,有望近遠期推廣優(yōu)化行業(yè)發(fā)展、發(fā)揮良好的社會效益,供未來眾多城市建設者、使用者借鑒應用,更低碳環(huán)保、有機的創(chuàng)建使用生態(tài)集約型城市空間,開啟 “公園車站”新征程。
1.上位規(guī)劃:
軌道交通19號線是一條貫穿于中心城陸家嘴商務區(qū)的南北向市區(qū)線,已列入新一輪近期建設規(guī)劃。世博公園段的線站位已定,線路沿國展路、濟明路走行,在公園東側設置世博大道站(換乘13號線),在公園南側設后灘站(換乘7號線)。
2.規(guī)劃功能:
串聯(lián)了吳淞、楊行樞紐、北外灘、陸家嘴CBD、世博、前灘、三林南樞紐等功能區(qū),服務南北向客流走廊。
軌道交通19號線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的既定實施線路布局圖
本站所屬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東入口廣場的區(qū)位關系圖
1.缺乏生態(tài)化、融合環(huán)境:
須與公園總體定位一致——與綠地不分隔,“無界限感”,不用植物遮擋就能有機融合于環(huán)境——“隱”建筑 。
2.缺乏場地空間組織與人流疏導:
本案形式可當作公園附屬建筑,但須少活動休閑功能,仍以地鐵集散為主,優(yōu)化空間及人流導向。
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東入口廣場區(qū)域內建筑種類及總體定位
方案設計
1.周邊環(huán)境空間及視線特征:
東入口為整個公園的主廣場——大片綠意盎然的公園綠地設置在市政高架及道路兩側,無論是高架視線、人行視線、車行視線都能體會人在園中,城在園中的自然生態(tài)感受。入口空間設計中注重景觀透視線,使得行人視線直達園內。東入口各種交通入口設置上和整個公園自然交融,如地鐵出入口、人行出入口、車行出入口、公共交通樞紐等,不經(jīng)意間游人直達公園內部。
中部水岸過渡區(qū)——疏林緩坡入水,開闊草地與水面連為一體。
內部密林區(qū)——濃郁自然的起伏山體、郁郁蔥蔥的“森林”成為視線大背景,使整個東入口迎入眼簾的皆為”山水叢林之態(tài)“。
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東入口廣場站口區(qū)位及視線關系分析
2.設計思路:
如何將地鐵口“盒子”變?yōu)楣珗@景觀,成為公園綠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?
首要分析:“向心型”水岸關系——本案三座出入口的地貌及周邊環(huán)境特征。
地鐵站口分布與水景”向心型“關系
總體空間結構及客流關系分析:總體根據(jù)各出口的位置重要性、區(qū)域使用關系的主次集散功能需求性,以及周邊環(huán)境功能特征——1號口人流量最大,且視線最為通透;2號口次之,人流量適中,組織關系以次入口園路進出集散廣場,并與水岸疏林草地關系最為緊密,以不影響水岸視線半通透性,采用覆土建筑與單向開敞廣場為空間布局要點為主;3號口人流量最小,與園區(qū)內部道路相聯(lián)通,緊鄰北面山坡密林中,以此采用得天獨厚的“山洞”和坡體因地制宜的結合融為一體。
景觀空間結構分析
場地環(huán)境界面分析
客流關系及總體布局構思
整合場地關系的地鐵口公共空間效果圖
1號口:
基于客流和空間特征因勢成景,設計1 號口“云洞云廊”取自于臨近洞橋廣場元素,兼顧公園入口視線通透和地鐵口節(jié)能遮蔭避雨等效果,巧妙結合周邊環(huán)境關系和空間布局要點,形成疏朗通透融合景觀、滿足地鐵使用需求的功能性景觀建筑與廣場景觀公共空間。
1號地鐵口公共空間總體構思圖解
1號口癥結關鍵:頂面效果須若隱若現(xiàn)——融于綠色;虛實對比——弱化體量
1號地鐵口公共空間設計效果分析
場地布局空間關系更為緊湊,集散游線關系更合理,形成與公園背景綠量的聯(lián)系感,且與城市廣場風貌融合呼應。
1號地鐵口公共空間現(xiàn)狀與設計對比、效果圖
與綠化的融合性較好,“白色頂面”若隱若現(xiàn)虛實鏤空,與玻璃盒子材質對比強烈,弱化體量感,通透且輕盈融于綠化中。
1號地鐵口公共空間設計效果圖及意向
1號地鐵口公共空間意向分析
1號地鐵口公共空間效果圖
2號口:
2號口癥結關鍵:
設備及各類出入口集中占地面積最大(橫跨界面長68m);人流集散與水岸組織關系;正置對景月洞橋主廣場的山水進深端頭
隱于水岸的“草坡覆土建筑”——雖是離水岸最近且體量最大,但恰恰利用了這一不利條件為優(yōu)勢,緩坡草地延伸到地鐵口之上,地鐵口背面形成自然緩坡連接水岸渾然一體,其正面“開口”含納重組各設施及出入口,連接次入口集散廣場,巧妙梳理集散人群單向進入,一并解決了安全使用與岸景完整的兩大癥結關系。
2號地鐵口公共空間整體鳥瞰圖
2號地鐵口公共空間草坡面及岸景關系效果圖
包裹于”草丘“中的2號地鐵站口及其場地空間設計,恰到好處的有效阻隔大量人流與水岸周邊的安全使用空間關系,同時匹配周邊環(huán)境景觀,因地制宜的合理組織關系,如 “綠色地毯”掀開了一角,不覺突兀、渾然天成。
2號地鐵口正面次入口連接的廣場空間效果圖
運用園林造園手法,不再把地鐵口看作是孤立且割裂的市政交通建設場地,而是一個”綠色紐帶“——緊密聯(lián)系人群與山水岸景的關系。
人與山水岸景的”綠色紐帶“——2號地鐵口公共空間效果圖
2號地鐵口公共空間-草丘岸線效果圖
3號口癥結關鍵: 是位于山坡下平緩地勢上的“盒子”、與園路、水岸、山體密林的自然銜接
與背坡借勢的關系中,尋求地鐵口的形態(tài)——“山洞”無邊界化的,且是3個口中最小的體量、人流量最小、靠近公園內部,體現(xiàn)的“公園地鐵”特征最為凸顯。
3號地鐵口公共空間北側效果圖
3號地鐵口公共空間設計構思圖
門洞入口形態(tài)尋找體塊與地鐵門設施布置使用安全的關系,簡潔流暢合理的造型感。
3號地鐵口公共空間設計構思圖
在公園背景的山林中,將背景雙子山借景形成連綿山巒之景,借勢造坡覆土的體塊關系自然形成,猶如“天工之作”,成為公園的一部分。
3號地鐵口公共空間南側效果圖
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口公共空間項目總用地面積11150m2。
其中,1、2、3號口地塊分別的用地面積為:1號口用地面積3700m2,地鐵出入口建(構)筑物占地面積265m2;2號口用地面積6130m2,地鐵出入口建(構)筑物占地面積546m2;3號口用地面積1320m2,地鐵出入口建(構)筑物占地面積223m2。
2、3號口在園內山水中,抽象設計為覆土生態(tài)景觀建筑。
1號口則以靈動的”洞斑云廊“,融合樹陣——樹冠下視線”直達“水岸的通透融合廣場之效。
3座出入口皆以滿足功能為先,運用園林景觀設計手法,使其渾然天成,形成“山水一線天”。
2、3號地鐵口公共空間整體效果圖
基于客流和空間特征,因勢成景,結合地鐵合理的使用功能,因地制宜的將所有周邊環(huán)境景觀可利用的元素納入其中,協(xié)調整合功能形式關系,融合打造為“公園一部分”的地鐵口及城市公共空間園林生態(tài)景觀。
其收益也因提升人們的使用體驗感、交通與生態(tài)跨界融合、空間多元利用等方面,帶來不可忽視的城市集約高效發(fā)展之效。
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地鐵19號線世博大道站1、2、3號口公共空間效果圖
相關作品
評論
全部評論0